close
作者: 「社會新鮮事、心理師開講」廣播節目製作群
美國密西根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克羅斯,以82名有智慧手機與臉書帳號、年齡與大學生相仿的年輕成人為對象。研究員連續14天每天傳5次問卷給受測者,詢問他們的心情、是否感到憂慮或寂寞、使用臉書和人直接互動的多寡等問題。結果顯示,越黏臉書的人生活滿意度越低;與人互動越多者,生活滿意度越高。也就是說,當人們使用臉書的時間越長,對人生就會越不滿足,甚至會加強人們的嫉妒心、社交壓迫感、孤獨感和沮喪心情;而越多的「面對面的社交接觸」,感覺就越好。
而「臉書憂鬱症」是怎麼產生的呢? 可能的心理機制有下列兩種:
- 1. 忌妒螺旋:
臉書的特別功能 (例如留言跟按讚) 造成互相比較,當別人所得到回應比自己多且好的時候,就會有忌妒心理產生。此外,像是看到別人吃高級餐廳、出國旅遊時,可能會想到為什麼自己沒有辦法,甚至會覺得對方憑什麼。這樣的忌妒常常會越滾越大,而形成了一種忌妒螺旋。
2. 社會比較理論:
當人們感到失望或沮喪時,透過向下比較,也就是跟不如自己的人做比較,可以提升自尊,會讓自己感覺好一點;但如果這時候是花更多的時間瀏覽臉書上那些幸福又快樂的動態更新,往往會使人們感覺更加沮喪、憤怒與孤獨,因為那讓我們感覺自己的不足。
所以,正確使用臉書 (例如直接給彼此留言、發私信),可以增強人們的社會聯繫感,減少孤獨感、增加社會資本;不過,如果只是被動地接受別人的動態或新聞內容,臉書反而會變成憂鬱心情的元兇。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